「 捷徑是什麼 ? 我們認為捷徑就是不走彎路,永遠走直線。也只有這樣,當我們回想自己的一生時,才不至於悔恨和懊惱」。 

 

在職場中最理想的狀態是有一個清晰的目標,並願意為此付出時間、精力去累積職場經驗,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。只要方向明確,哪怕你走得再慢,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。

通過對比,我們發現,凡那些在職涯發展上獲得成功的人,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,那就是在自己所熟悉且擅長的領域,至少耕耘 10 年以上。

而那些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,往往每隔一、兩年就換方向,從來沒有在某一個領域上深入下去。當然,除了頻繁跳槽之外,還有另外一個因素,那就是,已經在一個領域上深入付出,但這種付出屬於重複勞動式的,並沒有改變提升,使職涯發展原地踏步。

 

30 歲:你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

第一個問題,家庭與責任

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,有些問題離自己還很遠。

無論是頹廢還是忙碌,你的時間都在飛快地逝去,你感覺自己在加速變老。有些問題,不管你是否願意去面對,但你的成長階段決定了自己必須要承擔與年齡相匹配的責任。大多數的人,到了這個年齡階段,都必須要考慮一下家庭。

 

如果你已經成家立業,你必須清醒地意識到:你的職涯到底該如何發展,才能確保讓你支撐整個家庭?這不僅僅包括你的伴侶,還包括你的孩子及父母。到了這個階段,你的壓力是成倍增長的,但如果你在職場上的成長無法實現倍增,甚至還在以某種形式進行著倒退,那麼,你以後的職業發展就會面臨更多的壓力。而這種壓力,更多的時候,會使你沒有餘力去尋找更好的發展。

很多人在跳槽時,往往會有一個很大的顧慮:如果我跳了,如果收入沒有現在的高,那麼,現在的工作,我還會再跳嗎?說得更不客氣一點:我還敢輕易再換工作嗎?還有那個膽量與勇氣嗎?所以,要想行動,就趁早,趁你還沒有背上家庭的包袱的時候,輕裝上陣,拼盡全力向前衝。千萬不要在這個時候享受安逸,否則,你的後半生都將永遠在碌碌無為中安逸下去。

 

第二個問題,能力與年齡的相配

為什麼很多企業在招募人才的時候,明確規定要 5 年經驗、10 年經驗等類似的經驗要求呢?

因為工作時間意味著與之相配的能力等級。同樣的工作,5 年經驗和 10 年經驗所積累的能力是不一樣的,所能承擔的責任也是不一樣的。你的工作年限越長,往往也意味著你的能力越強,這二者之間是一種正向倍增的關係。但如果你違背了這種關係,你就無法獲得用人單位的認可,進而喪失更好的職業發展機會。

 

在很多案例當中,其中較為棘手的一種情況,就是能力與年齡不相配的問題。很多工作 3 年、5 年的人,甚至和工作一年的人在能力方面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,所以當他們的職業想向上突破時,會遇到很多的阻力。

導致這種情況的產生有兩種原因:一是頻繁跳槽,沒有在一個方向上積累,無一技之長;二是雖然在一個方長期累積,但只有第一年是成長的,剩下的幾年都是在做重複勞動,原地踏步。

所以,對於那些年齡 30 歲的朋友來說,從現在開始,你必須要慎重思考一個問題:從畢業到現在,我工作幾年了?身上所具備的能力是否與我的年齡相匹配?如果不相配,你一定要及早樹立危機感,並跑步前進,以彌補之間的差距,確保自己不會在競爭的過程中被他人擠下馬。

 

 

第三個問題,知識結構的構建與不斷提升自己

一個例子,一個人做銷售做了五、六年,也累積豐富的實務經驗。有一次跳槽去應徵知名企業的行銷經理。在面試的過程中,所有關於具體操作的問題,他都能夠對答如流,但上升到組織層面及戰略層面的問題時,他的腦子就一片空白。

我相信在職場上做過五六年的人都有這種感受:感覺在具體的操作層面,無論是流程,還是技巧與方法,都能夠熟練掌握,但如果從更高一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,往往又不知道如何下手。

身在職場,不同職位等級的人,所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,他們所具備的眼光與思維模式同樣也有差別。一個最基礎的業務員,想著如何維護好客戶,這是戰術層面的東西,也是他的職責所在;但如果一個行銷總監這樣的角色,還和業務員一樣天天想著如何去和終端客戶打交道,那就是他的失職了。

 

每一個企業的運營,都會由戰略與戰術所構成。大的戰略會細分成小的戰略,小的戰略會細分成一個一個的執行戰術,由基層人員去付諸實施。不同層級的人,分別負責不同高度的工作,各司其職,這也是團隊合作的意義所在。同樣,每一個不同層級的人,也存在不同的知識結構。

層級越高,你看問題的眼光和高度就要越高,你的整體知識結構層次也要向上發展和突破。要不然,你的能力,永遠只能停留在具體的基層操作層面上,不會有大的發展,職位上更不可能有上升。

 

 

30歲前:如何打好基礎

30 歲是一個承前啟後的年齡,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。如果 30 歲之前幾乎沒有任何累積,那麼,以後的職業生涯要想獲得突破是十分困難的,有很多現實的問題無法解決。所以,要想讓你 30 歲以後的職業生涯不後悔,順利渡過 30 歲這道門檻,就需要在 30 歲之前對自己負責。

你要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找一個可以為它奮鬥 5 年、 10 年甚至更久的目標。

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狀態。因為一個清晰的目標,可以讓你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累積經驗,而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累積,也是你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。雖然經驗並不一定與能力相關,但如果沒有一定時間的付出,你的能力也基本沒有提升的可能。

 

關於目標與核心競爭力,圍繞著核心,才能構建你的競爭力。而這個核心,就是你的職業目標方向:我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?這個問題解決了,方向明確了,哪怕你走得再慢,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,因為你明確你的目標,你一直在朝著你的目標前進,你是在走直線。

大家可能聽說過 10000 小時定律:不論你想在任何一個領域成功,你都必須至少付出 10000 個小時的磨練。無論是最優秀的運動員,企業家,音樂家還是科學家,經調查,你都會發現他們至少都在付出了長達 10 年,每天不低於 3 小時的努力之後才嶄露頭角的。

很多人在抱怨沒有機會,其實並非如此。社會學教授弗蘭克 · 弗雷迪認為有效投入很多時間去練習的人自然會擁有自己的運氣:這就是我們說的,越努力越幸運。

 

他們近乎苛求地努力,當運氣來的時候,他們早就準備好了。

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諺: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頭腦。如果你沒有遇到機會,不要抱怨,你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,到底哪些方面準備不足?

根據我們的經驗,只有你在一個方向堅持至少 5 年以上,你才有可能得到回報,而且這種回報會對以後的職業生涯產生一個相對長期的影響。同時,也正是這麼長時間的付出,使基礎非常扎實和牢固,你的馬步也會站得更穩,未來走得更遠。

 

 

30歲後,你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(下)

共好管理顧問

共好管理顧問

共好顧問集團自 1999 年發展於華人地區,累計諮詢企業超過 400 家,橫跨十大產業領域。作為管理顧問業的先行者,運用清晰的實務經驗與西方的科學工具,影響無數卓越的企業家。

Leave a Reply

購買 PDP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