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魚之樂

《莊子‧秋水篇》記載:莊子和惠子兩個老朋友在春暖花開的時候,來到在濠水(安徽鳳陽境內)之上的石梁之上的河畔邊觀魚。莊子說:「魚游甚樂。」(看水中的小魚,優遊自得,多麼快樂啊!)惠子問:「子非魚,安之魚之樂?」(你不是魚,怎麼會知道魚是快樂的呢?)莊子反問說:「子非我,安之我不知魚之樂?」(你也不是我,怎麼會知道我不知魚的快樂呢?)

高手過招,高來高去,綿裡藏針,不著痕跡,借力使力,四兩撥千金,點水踏波,分花拂柳,盡在一笑中。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,名家主要是研究邏輯的,從邏輯觀點上來說,惠施的問題是沒有問題的,因為人和魚是不同的種類,人怎麼知道魚的心理呢?但是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,他的思想觀點是要求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」、「不遣是非,以與世俗處。」

莊子喜歡逍遙自在的生活,他見到魚兒從容自在地悠游,就想到魚兒應該是很快樂的;而惠子則想,不同物類之間的情感應該是不能互通的,人不可能知道魚是不是快樂。最後莊子運用了偷換概念的巧辯之術,曲解「怎麼知道」為「在哪裡知道」,才險勝一籌。

莊子在辯論中用到的概念在西方叫做「移情作用」。事實上,魚兒是否快樂,人們不得而知,因為莊子、惠子看問題的角度不同,也就有了不同的觀點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生活中凡事學會易地而處想一想,定能更理解對方的立場、避免許多無謂的爭執。

莊生曉夢迷蝴蝶

莊周夢蝶,這段故事記載在《莊子‧齊物篇》,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,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。原文其實很短的。從前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,真是一隻自在飛舞的蝴蝶,十分開心得意!不知道還有莊周的存在。忽然醒過來,發現自己就是一個僵臥不動的莊周。不知道是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呢?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?莊周與蝴蝶一定各有自然之分。這種夢境所代表的,就稱為物我同化。莊子認為人們如果能打破生死、物我的界限,則無往而不快樂。它寫得輕靈飄渺,常為哲學家和文學家所引用。

這個典故後來被唐朝詩人李商隱用在他著名的《錦瑟》詩中:「錦瑟無端五十弦,一弦一柱思華年。莊生曉夢迷蝴蝶,望帝春心托杜鵑。滄海月明珠有淚,藍田日暖玉生煙。此情可待成追憶,只是當時已惘然。」而清人張潮寫的《幽夢影》中有這麼一句妙語,可謂是點出了莊子人生哲學的精髓:「莊周夢為蝴蝶,莊周之幸也;蝴蝶夢為莊周,蝴蝶之不幸也。」不是嗎?莊周化為蝴蝶,從喧囂的人生走向逍遙之境,是莊周的大幸;而蝴蝶夢為莊周,從逍遙之境步入喧囂的人生,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。

達觀人生

《莊子‧至樂篇》:莊子的妻子死了,惠子前去弔唁,看到莊子蹲坐著,敲著瓦盆在唱歌。惠子奇怪的問他:「你妻子和你相伴一輩子,生了兒子也已成人。她死了,你不哭也就罷了,卻還要鼓盆而歌,不是太過份了嗎?」莊子回答說:「不如你所說,人之生死就和四季的交替一樣,同屬於自然,隨時在變化嗎?她也許安然睡在天地這個大房子裡,正睡得很甜呢?如果我痛哭流涕的話,那就顯得太不通情達理了。」這是一種把悲觀和樂觀消融在一起的達觀主義。

莊子在自己臨死的時候,也是那麼的達觀。他反對厚葬,他對弟子說:「我把天地當作棺槨,把日月當作連璧,把星辰當作珠璣。總之,以萬物為賚送。」弟子們回答說:「沒有棺槨,我們深怕烏鴉和老鷹啄食你的遺體。」莊子微笑的說:「棄屍地面將會被烏鴉和老鷹吃掉,深埋地下將會被螻蛄、螞蟻吃掉,還不是一樣嗎?何必厚此薄彼,躲掉這邊的食糧,送給那一邊呢?」這是何等的達觀,何等的境界。

結語

《莊子》一書,內容豐富,博大精深,它涉及到倫理、哲學、人生、政治、科學、藝術諸多方面,是有字天書,因為莊子不言、不辯,要做無名的聖人,他最了不起的就是讓別人看不出他的了不起。莊子曾對惠子說過:「孔子到六十歲的時候才看開人生;以前認為對的,後來始發覺是錯的。我們現在所認為是對的,安知到六十歲的時候,不認為都是錯的呢?」人生的確如此。

 

 

作者|丁志達
兩岸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家、暢銷書作者
共好管理顧問

共好管理顧問

共好顧問集團自 1999 年發展於華人地區,累計諮詢企業超過 400 家,橫跨十大產業領域。作為管理顧問業的先行者,運用清晰的實務經驗與西方的科學工具,影響無數卓越的企業家。

Leave a Reply

購買 PDP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