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月幾時有
神宗熙寧九年(1076),當蘇東坡在密州(今山東省諸城縣)的仲秋時節,因懷念在遠方濟州的弟弟蘇轍已經有五年沒能見面了,中秋夜晚,蘇東坡與僚友飲於「超然臺」上,歡飲達旦,寫下了流傳千古的〈水調歌頭〉:「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。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?我欲乘風歸去,又恐瓊樓玉宇,高處不勝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間?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不應有恨,何事常向別時圓?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」的名句。這首詞反映了蘇東坡複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,對著天上的一輪明月,他慷慨而歌,難掩的才氣,在紙上縱橫,那種無所沾滯、無所罣礙的處事態度,對欠缺的包容、對眼前的珍惜掌握,以及對生活的真心接納,在字行間躍動。
九死南荒吾不悔
哲宗紹聖元年(1094)十月,蘇東坡到了惠州。翌年四月,蘇東坡自我調侃說:「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。」詩中他完全展示了他的達觀、超脫、閒適的境界。紹聖四年(1097)六月十一日他渡海南下,次日至海南(時年六十二歲)。
哲宗元符三年(1100),六十五歲的蘇東坡獲赦北還,結束了七年的嶺南生涯。《六月二十日夜渡海》是他渡瓊州海峽時所作:「九死南荒吾不悔,茲游奇絕冠平生。」的詩句中,表現了一位歷盡坎坷艱險的老人心胸坦蕩,頑強的生命力,榮辱不驚,對待困境,處之泰然的生活態度和幽默性格,以及那種不屈不撓的堅強的意志,展露無餘。
曬新一族
現代人為低薪而哀怨,而早在宋朝的蘇東坡也曾為低薪而曬出一肚皮的哀怨淒涼。他晚年被貶海南儋州時,所有財產只剩下一處透風漏雨的「桄榔庵」(剛到任,無室可居,乃在城南桄榔林自己動手築起三間茅屋,名之為「桄榔庵」),連吃飯都成了大問題,於是寫信向廣州太守發牢騷,說朝廷還欠他三年的俸錢共兩百貫錢幣,按京都幣值計算也有一百五十貫。真是一分錢難倒英雄漢,天性樂觀的蘇大學士,這時也苦惱得像被欠薪的民工,苦不堪言。
一蓑煙雨任平生
古代文人多仕途坎坷,但相比李白,蘇東坡沒有乖張狂妄,而多了柔韌和隱忍的堅定;相比陶淵明,蘇東坡沒有逃避歸隱,多了中流擊水、浪遏飛舟的勇氣;相比杜甫,蘇東坡沒有悲痛憂憤,多了樂觀和豁達。〈定風波〉最能體現黃州時期蘇東坡生命情調的作品。「一蓑煙雨任平生」正是蘇東坡對自己面對逆境的人生態度的最好注腳。
在蘇東坡坎坷動盪的一生中,不管外面風雨如何,心中早已是波瀾不驚,真正做到了「也無風雨也無晴」的放達境界。
無竹使人俗
蘇東坡一生三起三落,歷盡升沉。昨日還是五馬使君,今日忽成烏台案犯;今日尚為東坡野人,明日則為翰林學士,後日又復成為天涯罪人,造化如此捉弄人,似乎存心要考驗蘇東坡定力如何。這是一場蘇東坡崎嶇卻不同凡響的人生旅途,但是,「撿盡寒枝不肯棲」,即使面對著是「寂寞沙洲冷」(卜算子‧黄州定慧院寓居作)的處境,也不能讓他委身屈就。難能可貴的是他,在竹林蕭蕭之中,領悟和塑造了(於潛僧綠筠軒)詩裡所說的:「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竹。無肉使人瘦,無竹使人俗。」的「蘇東坡主義」的竹子觀。
黃州惠州儋州
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(1101)5月,從被貶謫的儋州,獲赦北歸,途經鎮江金山寺,看到當年畫家李公麟為他所繪的一幅畫像,不禁感慨萬千而寫下的一首詩:「心如死灰之木,身似不繫之舟。問汝平生功業,黃州惠州儋州。」這是蘇軾對自己一生的總結,在變法派與守舊派之間,他不僅未選擇靠邊站,還兩邊都得罪人,其實在黃州、惠州、儋州的流放生活,是蘇東坡生命中最困頓、最淒楚的歲月,而他卻認為那是他畢生功業所在,是憤懣,是曠達,是自嘲,還是感慨?無端遭受數十年之苦,個中滋味實在是一言難盡。是年七月二十八日,蘇東坡在回京途中的常州與世長辭,享年六十六歲。二十五年後,北宋滅亡。
作者|丁志達
兩岸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家、暢銷書作者